第495章 围追堵截中-《烈火南明二十年》
第(2/3)页
明代郑和下西洋,根据后世记载,郑和舰队每天航行的速度大约是在八十到一百二十海里之间,如果换算成公里,基本上每天平均航程在两百公里,这个速度对于那个时候的科技水平来说已经是非常快速了。也就是说,从台岛出发到凤阳府,如果按照最大公里数来算,也就是两千五百公里,那么全速航行的话,十几天就能到达。
但郑和之所以能保持这种高速,一方面是因为巧妙利用了季风,另一方面也是明代造船科技发达的缘故。但放在陈永素这里,虽然船只更加先进了,但是情况却更加复杂。毕竟内河航道狭窄,而且是逆流而上,进入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之后,很难利用风力,只能依靠人力前进,陈永素当然想要在半个月之内杀入淮河,但能不能做到,还要看全军上下能否齐心协力。
“将军,旗舰发信号了。”陈永素舰队后方的一艘大船上,同样有一个年轻的将领在居中指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冯锡范。当日冯锡范侦查到厦门的情况之后,立刻通报兴华军和郑成功,在高衡前往台岛跟郑成功商谈之后,双方已经确立了兴华军的主导地位,也就是在日后的联合作战中,以兴华军为主导,就连郑成功本人也要听从高衡的指挥。
如果放在以前,可能郑家军上下还会有些膈应,毕竟郑成功可是皇帝亲封的国姓爷,地位崇高,郑家军也是明军水师转变而来,说起来才是华夏军队的正统。兴华军虽然大部分都是汉人构成,可不管怎么说,是从域外来的军队,若说是正统地位,跟郑成功应该没法比。
可以前毕竟是以前,南京战役失败之后,反清复明的大好局面付诸东流,最关键的是各部人马遭到了毁灭性重创,张煌言等一批爱国的文官武将被清军斩杀殆尽。郑成功自己也遭到重创,就剩下这么点人马。
毕竟在抗清大局之中,实力才是最重要的指标,如今兴华军坐拥十几万大军,而且全都是一等一的精兵,跟郑成功麾下这一两万残兵败将比起来,算是大巫见小巫了,郑成功就算是不想听指挥恐怕也不行。当然,国姓爷的肚量没有这么狭小,为了抗清大业,自己怎么着都成。
既然如此,将冯锡范的舰队顺势编入陈永素的主力之中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有了冯锡范的加入,兴华军水师的航行速度大大增加,毕竟他们常年在这里活动,对闽浙地区的水文情况非常了解,而且有上一次进入长江航道的经验,就像是一个合格的向导一般,引导着兴华军舰队飞速前进。
此刻,冯锡范正负手站在船头,身边的副将提醒他说是前方旗舰发出了旗语。冯锡范立刻端起千里镜看去,然后点头道:“这是陈将军下令了,让我们所有人都参与到行船工作中去。那好,本将也没什么好说的,你去把水手长找来,从现在开始,本将就是个水手,服从指挥。”
说完,冯锡范摘下了头盔,又解开了胸前铠甲的系带,然后脱掉铠甲,露出了一身的腱子肉。他笑着对身边将士道:“呵呵,底层船舱闷热,我看啊,你们都跟我学,光着膀子下去干活,从现在开始,船上所有人三班倒,以最快速度航行。”
甲板上的数十名将士一起抱拳大吼道:“得令!”
舰队在飞速航行,江北地区,无数的军队从南京浮桥渡江,来到了江北,随着军队越来越多,江北各处都是清军扎下的大营,颇有些三国演义中,刘备连营百里的感觉。在北洋新军通过之后,多尔衮也和一帮军将一起过了江。
他回头看了看滔滔江水,还有在雾气中隐约出现的南京城,叹息一声道:“南征本来很顺利,没想到这么快就要北归。”
洪承畴安慰道:“皇上,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必气馁,依奴才之见,兴华军一定会进行追赶。”
多尔衮道:“先生何出此言?”
第(2/3)页